English

瞬间凝固永恒

1998-12-0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精品赏析

瞬间凝固永恒

专题片《瞬间与永恒》观后谈

1998年,是延安电影团诞生60周年的纪念,又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建厂45周年的纪念。中央电视台为此播出了我们党所领导的新闻纪录电影机构创建纪念的专题片《瞬间与永恒》,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此,中央电视台研究室《精品赏析》栏目组织有关专家和观众,对该片进行了研讨与座谈。

高鑫(北京广播学院影视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瞬间与永恒》是一部很不错的电视专题片。它通过对60年来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辉煌业绩的集中回顾,展示了在共和国诞生前后半个多世界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历程;同时,又借助许多具有永恒历史文献价值的珍贵镜头,对几代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用心血、汗水乃至生命浇铸的不朽丰碑,进行了热情的礼赞。

陈光忠(中国新闻社常务编委、高级记者):看了这部片子,我们大家都有一种非常光荣的感觉,并且可以自豪地说,面对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我们无怨无悔。今天回头看我们所从事的这项事业,我想了很多。因为胶片所展示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个延安电影团和一个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历史。它启示我们,在把握过去与现在传承关系的同时,还应当更多地思考中国与世界、今天与未来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在让我们自豪的同时,也让我们警醒和奋起。因为,历史是曲折的,只看到辉煌而忘却了苦涩,我们的民族就没有了希望。

黄式宪(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新闻纪录影片作为审美对象,与故事片有很大的不同。故事片作为艺术创作,它可以虚构,每一个镜头在拍摄时还可以反复;但纪录片特别是新闻纪录片就不一样,它的拍摄无法虚构,更不能打扮,也不可重复。所以,事隔几十年后,我们看延安的大生产,看三大战役,看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看香港的回归等等,一种穿越时空的历史冲击波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这种历史的真实震撼,远远胜过艺术的创作再现,真实的魅力就是朴素而恒久的。

刘一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副教授):说到历史真实和新闻纪录电影的魅力,我的感受尤为突出。用胶片纪录历史,较之传统的文字写史,虽然有着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但现在看来,确是各有千秋,无法互相替代的。新闻纪录影片“书写”的历史,虽然是“新闻”式的、片断式的,但却是无法被再度“重写”的。它比文字的东西更直观、更形象,也更鲜活,是对彼时彼地发生的历史事件地即时记录,是真正“活”的历史。时间越是久远,其历史文献价值也就越高。

高鑫:正因为新闻纪录电影有其特有的新闻性,以及时效性和现实感,所以它的制作必然地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迹。对赖以体现其价值的历史真实的把握,给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提出了挑战。新闻纪录电影记录历史,与一切反映社会历史生活的文化创造性工作一样,都不应当也不可能是对历史现象的机械记录与被动反映,而是一种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能动性的操作。所以我觉得这个真实性是有着多重品格的,拍什么、不拍什么,后期剪辑时编什么、不编什么,这是最基本的取舍选择。近年,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有一种倾向,就是讲求反映所谓生活的“原汁原味”,标榜节目制作风格的“毛边”状态,不太注意剪裁加工和观赏美感。采拍时,扛着机器“跟随、跟随、再跟随”;为强调所谓的真实,让镜头“摇晃、摇晃、再摇晃”;后期的剪辑处理上,就是“黑底、黑底、再黑底”。这样下去,势必使纪录片的制作滑向自然主义的泥潭。

黄式宪: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说什么东西被“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都会成为历史,我们所讲的历史以及历史的真实,是那种能够反映一个时代本质精神的东西。这就要求包括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在内的纪录片拍摄制作者,要有站在一定高度去把握和认识被拍摄对象的素质,要在看似平凡和普通的镜头中,力图体现出所反映现实或者说所记录历史的深度、广度与厚度。因此,好的新闻纪录片,不只具有认识价值,还有启发人通过回眸历史,进而把握并预见未来等多重作用。

陈光忠:我国的新闻纪录电影,拍摄的题材实际上不仅仅局限于重大事件与新闻内容,还有风光片等。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把纪录片分成“造型派”与“社会派”两类。“社会派”对事件的反映有自己的认识,要发现与捕捉;“造型派”对所拍山川风光的抓取,也有一个选择和发掘的问题。拍社会题材太表象了不行,拍山水风光不把最美的景色与画面展示给观众,当然也不称职。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是丰富多彩的,纪录片也应如此,而不应当归于单一。

刘劲(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青年演员):作为一个在电视连续剧《周恩来在上海》中扮演过周恩来的特型演员,我对周恩来这样一个伟大人物的神情与性格把握,许多的认识、体验与揣摩,均来自纪录影片中周恩来的真实形象。我虽然是一个演员,在做着用塑造艺术形象去感染人的工作,但我在前不久赴抗洪前线采访,拍摄有关抗洪英雄高建成事迹的戏时,深深体会到生活的真实同样打动人。现实中抗洪的战斗生活,和生活中英雄的牺牲精神,比任何舞台与屏幕上的创作都让人刻骨铭心。我想,如果我们的新闻纪录电影镜头能时刻对准这样的人和事,就不怕不打动人,也不怕人不爱看,更不怕它不会永恒。

陆小华(新华社《中国记者》总编辑、高级编辑):我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60年的历史,就是我国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奋斗和牺牲的历史。看了电视专题片《瞬间与永恒》,我觉得我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历史是与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记录下了革命的历史,也记录了建设的历史。这些60年间积累的电影胶片,不仅是对既往历史的凝结,同时,也是这条战线上工作着的几代人心血的凝结。有的人为了一个珍贵的历史镜头,倒在了战争年代的血火疆场;有的为了记录下祖国的荣誉,在拍摄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工作中,冻掉了脚趾头,成为残疾人。这种奋斗和敬业的精神,同样会随着他们的业绩而化作永恒,成为我们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李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我们党所领导的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到今年已经整整走过了60年的历程。正如专题片《瞬间与永恒》所展示的那样,它是光辉的60年,也是曲折的60年。它以其不朽的业绩,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让历史记住了自己。回顾历史,我们非常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深感责任重大。随着世界范围内影视一体化潮流的涌动,我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几年前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一部分,从而大大拓展了自身发展的空间。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将来。我们愿通过这样的纪念,切实地继承我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光荣传统,更好地用胶片为我们党的事业、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忠实地写真,让今天的历史通过我们的工作,化作明天的永恒。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